羅蘭巴特引用各類作品,將這些原材料構成了書的的戀人們。
除了歌德的維特是主要的原型之外,
柏拉圖的『會飲篇』,禪宗,分析心理學,
某些神秘主義的著作,尼采的作品,德國的浪漫曲,
也有偶然翻閱到的或是從朋友的談話中採擷的片斷,
當然還有作者個人的經歷中適合的材料。
***************************************************
快樂
箍牢。為了減輕不幸,
戀人一心指望用一種控制方法來箍牢戀愛給他帶來的愉悅:
一方面,死死把住這些愉悅,盡情享用,
另一方面,則將這塊樂土之外的沉悶疆域打入一個括弧,盡數拋到腦後:
心裡只有愛戀對象帶來的歡樂,卻將愛戀對象本人給「忘卻」在歡樂之外。
---羅蘭巴特---
***************************************************
最常碰面的機會就是下班後一起吃晚飯,
這似乎是最『正當』的理由,
也是時機最『適宜』的方式。(對他而言)
即使下班運動後,常常在捷運站裏等著他離開公司,
我要等,枯坐也要等;
那是一種期待的心情,
更是一種爭取的執著。
想吃什麼依著他,滷肉飯也美味!
上菜前幫他準備碗筷,是我做一個『小女人』的快樂。
吃喝當中訴說彼此工作的苦樂,讓我擁有分享『他』的快樂。
飯後路上閒逛,或搭肩,或牽手(即使眾目睽睽之下),
像極了是兩人,還有跟路人分享『快樂』的快樂。(偶爾有感受到奇異眼光)
一次,他下午休假,我們開著車往北海岸走。
沒有想法,只要在一起,看著海發呆也快樂。
無目的下,極度放鬆,談天,談地,或坐,或躺,
煞那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的覺受,是心神交會的快樂。
以上時間裡,是脫離現實的快樂,
或許刻意營造,或許用了心機,
若可以切割,我是真的單純快樂,以上時間裡。
---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