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深厚文學涵養,也不懂何謂結構主義,也從沒聽過符號學,
法國作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這本『戀人絮語』(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對我而言,是一本精彩的愛情辭典,
將熱戀中的戀人的種種情緒片刻做了完美又深入的詮釋。
羅蘭巴特本書的結構格式(情境:內容提要:例文內容),
先將種種愛情情境像字典般羅列出來,接著是例文的內容提要,最後是例文內容。
看了書,回想起自己戀愛的過程,
可以體會為何羅蘭巴特選擇用戀愛中的情緒片段而不是一部完整的愛情故事;
透過一個一個情境的探討,更能深入了解戀愛情緒的變化。
這不禁讓我聯想;如果是我自己的愛情片段,利用這種方式檢視,是否可以將自身的愛情觀看的更透徹?
所以這不是單純的讀後感,而是透過本書,解構我自己的愛情情境,
一個,一個,一個。
*************************************************************
追求愛情
勾銷。在語言的突變過程中,戀人終於因為對愛情的專注而抹去了他的愛戀對象:
通過一種純粹愛的變態,戀人愛上的是愛情,而非愛戀對象。
-羅蘭巴特-
*************************************************************
睡前習慣在心裏會重覆演著我想像出的愛情:
兩個不能相愛的人,為了愛不顧一切,
在現實與愛情之間不斷的拉扯,激盪出一幕又一幕灑狗血的劇情。
對我而言,拉扯產生的痛,彷彿是堅持愛下去的動力。
不同社會階層的愛情故事,是我最愛的差距
而我總是扮演被上流社會人士愛上的底層人物,
似乎如此才能突顯出愛情的力量(亦或是自我意識膨脹?)
在現實與理想拉扯下,雙方承受巨大壓力,為了愛情,放棄一切!
自編自導之下,王子與公主總是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我甜蜜入夢。
真實中常扮演小三角色的我,王子與公主總是落的分離的下場。
常訴苦說,不知是否命運捉弄,總是所愛非人,
但內心最深層慾望卻說:『我,喜歡愛上不該愛的人,去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換句話說,當知道愛戀對象有人時,反而激起挑戰的慾望!
回顧戀愛過程,模式幾乎相同,只有對象不斷更換。
這說明了我愛上的是自己的愛情模式,愛戀對象只是配合演出的演員!
若我天生個性果決,就徹底扮演一個用盡心機的狐狸精,
但生性善良的我(再次自我欺騙?),
總是用良知一路慢慢『勾銷』了值得堅持的原因,黯然退出戰場。
-方丈-